朱自清简介(朱自清简介号)
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朱自清简介
- 2、朱自清的家庭成员
- 3、关于朱自清的个人简介
- 4、朱自清简介及生平事迹
朱自清简介
1、朱自清(1989—1948年),原名自华,字佩弦,号秋实,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(1898年11月22日),卒于1948年8月12日。原籍浙江绍兴。因三代人定居扬州,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,且在扬州做过教师,故自称“扬州人”。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。
2、朱自清:1898年11月22日—1948年8月12日,这段时间是中国的近代史。历经清王朝晚期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、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,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。19世纪末,义和团运动爆发。但是,由于清政府的腐败,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。
3、朱自清(1898-1948),现代著名诗人、散文家、学者、民主战士,原籍浙江绍兴,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。他原名自华,字佩弦,号秋实,笔名余捷、知白等。他的家族背景深厚,祖父朱则余,号菊坡,原姓余,后承继朱氏,改姓朱。祖母吴氏,父亲朱鸿钧,号小坡,母亲周氏。
4、朱自清把在大学里接触的新知识、新思想,传递给学生,也用微薄的收入支撑家里的生活。他也不忘记自己热爱的文学研究和创作。1921年,他加入文学研究会,还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——《诗》月刊。对文学之路充满信心的朱自清,却在教学中遇到了现实难题。
5、朱自清(1898·11·22~1948·8·12)生于光绪年间,原名朱自华,字佩弦,号秋实。江苏扬州人。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,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。现代著名散文家、诗人、学者、民主战士。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,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,且在扬州做过教师,故自称“扬州人”。
6、朱自清(1898年11月22日—1948年8月12日),原名自华,号秋实,后改名自清,字佩弦。中国近代散文家、诗人、学者、民主战士。原籍浙江绍兴,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(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),后随祖父、父亲定居扬州,自称“我是扬州人”。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。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。

朱自清的家庭成员
字佩弦,号秋实,笔名余捷、知白等,原籍浙江绍兴,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。出身书香门第。其祖父朱则余,号菊坡,原籍绍兴,本姓余,因承继朱氏,遂姓朱。祖母吴氏。父亲名鸿钧,号小坡,母亲周氏。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。
家庭变故的影响:朱自清父亲朱鸿钧丢官失业后,情绪变得抑郁暴躁,对家庭成员的态度也愈发恶劣。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谦多次受到公公的冷嘲热讽,这不仅影响了夫妻二人的感情,也使得朱自清对父亲的不满日益加深。经济独立权的争夺:朱自清认为自己的工资应该由自己控制,这是个人独立和尊严的体现。
朱自清和父亲产生隔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父亲的封建做派: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有着较为封建的家长制作风,这种风格与朱自清追求平等、自由的现代思想产生了冲突。例如,朱鸿钧未经朱自清同意就擅自取走其薪水,这种行为让朱自清感到自己并未被父亲视为平等的人。
关于朱自清的个人简介
年中学毕业后,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。1919年2月写的《睡罢,小小的人》是他的新诗处女作。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,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。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,说他“一身重病,宁可饿死,不领美国‘救济粮’”。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,在江苏、浙江一带教中学,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。
朱自清简介:朱自清,生于1898年11月22日,逝世于1948年8月12日,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作家。原名与字号:他原名自华,字佩弦,号秋实,这些名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情怀。生平经历: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,但生于江苏东海,并在江苏扬州长大。
朱自清(189122 ----- 19412),原名自华、号秋实,改名自清,字佩弦;原籍浙江绍兴,生于江苏东海,长大于江苏扬州,故自称“我是扬州人”;现代著名散文家、诗人、学者、民族战士。其散文朴素缜密、清隽沉郁、语言洗炼、文笔清丽、极富有真情实感。
朱自清(1898-1948),现代著名诗人、散文家、学者、民主战士,原籍浙江绍兴,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县。他原名自华,字佩弦,号秋实,笔名余捷、知白等。他的家族背景深厚,祖父朱则余,号菊坡,原姓余,后承继朱氏,改姓朱。祖母吴氏,父亲朱鸿钧,号小坡,母亲周氏。
朱自清简介及生平事迹
1、朱自清,原名自华,号秋实,后来才改名自清,字佩弦,他出生在1898年11月22日,原籍浙江绍兴,但出生在江苏省东海县。他小时候跟着祖父、父亲定居在扬州,所以总是自称“我是扬州人”。
2、朱自清一生勤奋,共有诗歌、散文、评论、学术研究著作26种,约二百多万言。遗著编入《朱自清集》、《朱自清诗文选集》等。朱自清病逝后,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,墓碑上镌刻着“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”。1990年,其夫人陈竹隐去世,与先生合葬在一起。
3、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傲气,朱自清一样不缺。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,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,朱自清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。为民众发声,更是他一生的追求。1940年,朱自清在成都看到饥民哄抢米仓,愤然写下《论吃饭》一文,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温饱。
ZBLOG版权声明: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!授权事宜、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,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将尽快回复您,谢谢合作!
